1.2地理分布、生長環(huán)境與植物學特征:
紫檀屬分布于全世界熱帶地區(qū),在印度只有四種紫檀屬樹種,其中安達曼紫檀(Pterocarpus dalbergioides)為常綠喬木,僅見于安達曼群島;印度紫檀(P.indicus)天然分布于馬來半島的馬來亞,被引種至安達曼群島,西孟加拉邦,泰米爾納德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;囊狀紫檀(P.marsupium)為落葉喬木,通常見于德干高原山區(qū)的中央邦,古吉拉特邦,北方邦,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以及西高止山脈地區(qū);檀香紫檀(P.santalinus)是落葉喬木,天然林只見于于印度半島東南部東高止山脈南段安得拉邦(Andhra Pradesh)的100公里×60公里范圍內(nèi)的約20萬公頃區(qū)域,這一地區(qū)包括古德柏(Cuddapah),奇圖爾(Chittoor),內(nèi)洛爾(Nellore),科努爾(Kurnool),蒂魯帕蒂(Tirupati),帕拉馬南(Palamaner),維薩卡(Visakha)和普拉卡薩姆(Prakasam)等地區(qū)或下屬行政單位。
有的印度學者認為在與安得拉邦接壤的泰米爾納德邦(Tamil Nadu)北部 阿爾果特(Arcot),京格爾佩特(Chingelpet),薩勒姆(Salem),達馬普里(Dharmapuri)以及卡納塔克邦(Karnataka)的達瓦拉揚德加(Devarayandurga),桑德爾(Sandur),卡帕卡帕里(Karpakapalii MPCAS),西莫加(Shimoga)等地區(qū)和印度東南部的本地治里中央直轄區(qū)(Pondicherry)都有檀香紫檀林的分布,并延伸至斯里蘭卡。
現(xiàn)在,已將紫檀木引種至亞洲其他的一些熱帶地區(qū),如印度大部,尼泊爾,緬甸,泰國,柬埔寨和中國華南等地。
紫檀樹生長于海拔150~900米的多石低山丘陵斜坡和陡峭山巖上的熱帶干旱落葉林中,適應非常淺的褐色、沙質(zhì)肥沃土壤和碎礫土層中,而在粘土層中則極少出現(xiàn)。喜光,不耐陰暗和潮濕,因為分布區(qū)域有限,又受人為活動壓力的影響,所以數(shù)量少。據(jù)印度蒂魯帕蒂(Tirupati)林業(yè)局調(diào)查數(shù)據(jù)表明,天然紫檀林幾乎全部分布于古德柏(Cuddapah)地區(qū),82%位于石英巖區(qū),其余在頁巖區(qū),石英巖區(qū)是紫檀林密集分布的重要區(qū)域,多由古老的太古代花崗石組成,認為這些在太古代地質(zhì)層中形成的存在于石英巖中的礦物元素非常適宜于紫檀木的生長。有些林地有超過30%的林木蓄積量由紫檀組成,印度安得拉邦的學者在東高止山脈南部納勒默拉-西沙查拉姆-尼奇蒂丘陵地區(qū)(Nallamalais-Seshachalam-Nigidi hill)的物種調(diào)查研究顯示檀香紫檀在西沙查拉姆(Seshachalam,北緯13°30′~15°,東經(jīng)78°45′~79°39′)丘陵有較為明顯的物種豐富度,特別是位于古德柏地區(qū)約22公頃的斯里蘭卡馬來森林保護區(qū)(Sri Lankamalai forest reserve.東經(jīng)78°58′,北緯14°28′)。較高等級的紫檀木生長于Bairenkonda 地層中(二氧化硅和鉀含量較為豐富),其中包括蒂魯馬拉丘陵(Tirumala hill)(鉀含量高)和薩特亞文度(Satyavedu)地區(qū);而低等級的紫檀木產(chǎn)出于以河流沖刷沉淀物為主的Cumbum 地層中(主要富含鐵、鈉、鈣、鋁),包括卡文廷那加(Karvetinagar)地區(qū)和塔拉科納(Talakona)地區(qū)。
紫檀樹體是中等尺寸的落葉喬木,具有直立的樹干和較為濃密的圓形樹冠,在自然條件下,樹木胸部周長可達1~2米,高7.5~12米,8米高的植株胸徑可達50厘米以上。印度科考工作者在奇圖爾(Chittoor)地區(qū)西沙查拉姆丘陵下的亞納迪族(Yanadi)村落塔拉科納(Talakona)記錄檀香紫檀高可達22米,但仍然相對囊狀紫檀(25米)為低,在此地區(qū)的伴生樹種主要有欖仁樹(Terminalia spp.),娑羅雙(Shorea spp.),榆綠木(Anogeissus spp.),蒲桃(Syzygium spp.)等。紫檀的樹皮為黑褐色,1~1.5厘米厚,表面裂為多小塊,刮去樹皮后,為淺黃色并有大量粉紅色條紋,滲出豐富的紅色粘稠樹膠。幼樹生長迅速,即使在不良土壤環(huán)境下,三年生樹高也可達5米。樹干內(nèi)常有不規(guī)則空洞。這種植物相互間距離不緊密,分布較為稀疏。建議種植于磚紅色土,石英頁巖和石灰?guī)r中。
葉為復合狀,通常具三小葉,偶四至五片,長7~18厘米,寬4~8厘米。小葉卵圓形或略呈心形,全緣,頂端圓滑或略具缺口,整體平整,革質(zhì),具光澤、葉脈,無毛,葉底部被灰色茸毛,直接生于葉柄上(具柄三出葉)。葉片一月份開始落葉直至三月中旬,在干旱地區(qū)落葉更早,三、四月份開始長新葉。
花大,2cm長,黃色,直接生于主軸或側枝上,腋生或頂生;復總狀花序(圓錐花序、散穗花序);蝶形花冠,旗瓣倒心形,直立,互成反射,齒狀和波紋狀,邊緣明顯齒狀;花脊長橢圓形,短,有時膨大;花雙性,雌雄同體。每年旱季開花一次(三月底至五月底),在午夜開花,自授粉,下風傳播,結果率僅為6%。
莢果亞圓形,基生,扁平4.5~9厘米長,窄
|